文/林娜蓉醫師
脂肪肝(Fatty Liver),是一種肝臟疾病,指的是肝臟內脂肪(主要是三酸甘油酯)堆積過多的狀況,當肝臟中脂肪含量超過肝重量的 5% 至 10% 時,就可稱為脂肪肝。
非酒精性脂肪肝(NAFLD)
與飲酒無關
常見於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代謝症候群患者
酒精性脂肪肝(AFLD)
與長期大量飲酒有關
若不戒酒,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肝炎或肝硬化
肥胖
飲食不均衡(高糖、高脂)
過度飲酒
胰島素阻抗或第二型糖尿病
高血脂(如高三酸甘油酯)
快速減重
某些藥物(如類固醇、抗生素等)
其實大部分的人沒有症狀,所以很容易被忽略
疲倦、無力
右上腹腹部不適或脹感
體檢發現肝功能異常或超音波看到肝臟變「亮」
血液檢查(肝功能酵素):最常使用肝發炎指數GOT(又稱AST)與GPT(又稱ALT),但檢查的敏感性與特異性不高,即使患者肝臟發炎,這些數值仍可能顯示正常;而數值異常時,也可能被錯誤歸因於醫療副作用或近期飲酒所致,因此並不實用。
腹部超音波: 方便安排、快速診斷、優異的敏感度及準確率,價格合理,所謂的C/P值高。
MRI 或 FibroScan: 更精準,但MRI費用高
肝臟切片: 肝臟切片是黃金診斷工具,但這項檢查昂貴且具侵入性,還可能增加併發症風險,因此只有嚴重時才會考慮。
其中,診斷脂肪肝最快速、有效且實際應用最廣的方法是:
|
項目 |
說明 |
|---|---|
|
速度 |
檢查時間約 5~15 分鐘,立即可看結果 |
|
無創 |
不需抽血、不需打針、不痛 |
|
準確度 |
對「中~重度脂肪肝」敏感度高,能看到肝臟是否「變亮」(脂肪反射) |
|
普遍性 |
醫院健檢、診所都能做,設備普及 |
|
費用 |
相對便宜(部分健保或自費,大多數幾百~一千多台幣內) |
脂肪肝會讓肝臟在影像中呈現:
肝臟回音增強(echogenicity ↑)
肝臟比腎臟亮
肝臟血管模糊
肝臟邊界不清楚(嚴重時)
這些是脂肪堆積的典型表現。
無法量化脂肪比例(只能說輕度、中度、重度)
對於「早期、輕度脂肪肝」敏感度較低
判讀結果主觀,依賴醫師經驗
無法評估是否有發炎或纖維化
|
檢查方式 |
優點 |
缺點 |
|---|---|---|
|
FibroScan(肝臟彈性掃描) |
可量化脂肪含量與肝纖維化程度 |
自費為主,少數醫院有 |
|
肝臟MRI |
高準確率、能定量肝脂肪 |
貴、耗時、不是常規檢查 |
|
肝臟切片 |
黃金標準,可評估脂肪、發炎與纖維化 |
侵入性、有併發症風險,不常做 |
脂肪性肝炎(NASH): 肝臟發炎,甚至有纖維化現象
肝纖維化
肝硬化
肝癌
減重:每減少體重 5~10%,就可能改善肝脂肪
均衡飲食:少糖、少油、避免高熱量加工食品
規律運動: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度運動
控制三高:血糖、血壓、血脂
戒酒
總結:
脂肪肝初期常常沒有症狀,很容易忽略,但它的盛行率極高,可謂人人有機會,各個沒把握。早期發現,早期診斷是預防肝臟損傷的不二法則,血液檢驗 + 腹部超音波是目前診斷脂肪肝最「方便、快速、、非侵入式、C/P值高」的方法,特別適合當作初步篩檢工具,連肝臟防治基金會也在推廣「今年『超』了沒?」的口號。如果您有脂肪肝風險(如肥胖、糖尿病、三高、熬夜、喝酒等),建議每年安排一次超音波檢查,及早發現及早改善。